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上,盛大的军事演习和民众参与活动备受瞩目,大学生组成的方阵尤其引人注目,他们充满活力的表现展现了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远大抱负,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文明进步的成果。立足国内办高等教育、完成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首要职责,需要做好校园文明环境的营造,发挥好校园文明的教育作用,通过丰富多样、多种形式的方法,帮助学生品德智慧体魄美感劳技等各方面均衡进步。
国家领导人指出,年轻一代志存高远、勇于负责,国家方能兴盛,民族才能进步。在当前时期针对青年学生推进校园文明建设,必须时刻不忘初衷和宗旨,持续保持开拓的热忱和求实的态度,引导在校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追求,促使他们敢于承担时代使命,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。
校园环境为年轻人学习知识和个人进步创造了条件,不仅助力在校学生实现成长,还会把优秀文化的感召力扩散到整个社会,是现代中国的珍贵资源。所以,校园文化的培育要鲜明地体现主导思想,同时吸纳各种不同的风格,把特有的文化特色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工作中。此外,校园文化培育必须明确方向和构想,依据每所院校独特的发展轨迹、过往底蕴以及专业特性,将时代风尚与核心观念渗透到常规教育活动中。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期和开学典礼时举行升旗仪式、集体歌唱、向革命先烈献花等仪式,借助通识教育课程、特色项目、社会体验活动等途径传播红色精神与革命传统,促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生活,所有这些举措都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活力。
提升校园文化品质,需借助新型传播途径和表现手法,着力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,打造出更契合青年日常、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。近年来,众多学校尝试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,例如运用照片、网络用语、动画短片、音乐作品、影音资料等,有效达成了思想引导与人文素养培育等综合目标。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正在显现出来,如何把握并明确前进方向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要凸显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作用,并且需要深入探究年轻人阅读和获取资讯的零散化、形象化等特征和现象,要积极掌控舆论和文化领域的主导权。近期国庆期间,部分大学借助短视频平台、视觉形象标识、网络画册等途径,以创新形式呈现了青年学子热爱国家与学校的风貌,有力展现了依托网络开展文化教育的成果。
制度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作用显著,校园文化的培育也是如此。教风学风的建设并非笼统的议题,需从细微处着手。借助制度来管理校园生活,能够更有效地达成用文化来熏陶人的目标,更有力地提升青年群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,就是一个持续发掘规章制度教育作用的过程。一旦确立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品德规范,规章的约束力能将理念内化为思想共鸣与自觉行动,使学子带着学校精神的印记离开校园、融入社会,最终成长为国家的杰出人才。
校园文化建设方面,应当着力创造一种推崇辛勤付出、提倡无私付出的环境,促使学生积极介入宿舍及社区的管理事务,施展个人能力。这样做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,建立健康的劳动观念。此外,必须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意义,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,主动关照自身健康,培育协作意识与集体自豪感,进而激发昂扬的生活心态。